第(3/3)页 朱元璋很少离开乾清宫了。 他斜躺着把脚放入药桶,身前一位极年轻的年轻人,跪在木桶前,脸上满是笑容。 “皇爷爷一点也不老。” 皇太孙身后还有一帮伺候的太监。 “咱戎马一生,锻造了一副好体魄,至今六十有九,睡得好觉,吃的下饭,头脑也清醒。” “所以啊,咱让你父亲,还有你的那些叔叔们从小练军伍。” 说到一半朱元璋失去了说话的兴趣。 长子和次子的离去,虽然已经过了这么久,朱元璋心里还是有根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不是那么容易消失的。 哪怕朱元璋有了许多儿子,可有些儿子是不同的,是他前半生的回忆。 那半生的奋斗,已经成为了朱元璋放不下的往事。 那些年的事情朱元璋历历在目,记得很详细,反倒是这些年的事,朱元璋记不全。 此时。 太医院的老太医进来为朱元璋捏脚,让朱元璋躺下来,齐泰等人便跟着进来。 “燕王在大宁外兀良哈秃的功劳,请圣人示下,当如何犒赏。” 齐泰规规矩矩的问道。 一旁的黄子澄差点就要出声,想到刚才齐泰的交代才忍住。 如果按照以往的作风,例如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对朱棣和朱棣麾下的将士给予了丰厚赏赐。 正是这一次的大犒赏,让朱棣在北平的声望开始起势。 “你们看着办吧。” 朱元璋淡淡的吩咐道。 朱元璋的态度,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 一旁的皇太孙朱允炆低下头,努力保持平静的面容,生怕露出笑容被人看到。 最后。 众人退出大殿。 朱元璋望着皇太孙的身影久久无言。 谁也看不透他在想什么。 朱元璋很迷茫。 皇太孙仁厚好学,但是皇太孙并不是没有韬晦。 朱元璋知道皇太孙对自己的一些政策是不满的。 例如对江淮施行重税,对佛道免税田的标准太高不满等等。 作为守成之君,朱允炆在朱元璋心中是不错的。 三十年严格治理的国家,到了今日,民间需要这样的君主。 只是朱元璋无法肯定,朱允炆是否有做好治理国家的准备,自己离去的那天。 大明能在皇太孙手里继承下去吗。 朱元璋招了招手。 一名太监从盒子里捧出一幅画。 这幅画是锦衣卫派人去北平画的北平市井图。 画里。 夜晚被灯火照得通明。 行人中,有不少穿着各色绸缎的人,轿子里有向外露出脑袋的小姐,还有售卖果品饮料的摊子。 十几名小孩追着蹴鞠奔跑。 挑着担子的小贩,手里拿着拨浪鼓摇着。 几名穿着中华重工工衣的工人,左胸口上绣着的燕子很显眼,这些人脸上充满了自信。 这一切都让朱元璋迷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