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杜松每样都说了点,但好像什么也没说。 上千万两银子的投入,哪怕三省铁道完工,绝对不是短期可以回本的。 除非中华重工主导的建设商团,让出对铁道的掌控权,交给商人们,例如五十年之类的承诺。 可建设商团并没有。 那么用何种方式来支撑回报呢? 在另外一处酒楼。 “想那么多做什么?”丁英永如此说道,“铁道建设是建设商团的资本,我们投资的方向是煤炭行业和铁矿行业,只要建设商团如期结算就不成问题。” “我投资的方向,还是留在北平。”丁英永说道。 “为什么?陕西和山西那边竞争小,所以成本低,利润更大啊。”有人诚心请教。 “投资北平,利润虽然不如陕西和山西,但是我放心,投资陕西和山西虽然利润更高,但是我不放心。” “可三地都是建设商团主导,难道有什么区别?” “中华重工的计划和部门太多了,你们别看我在北平呆了几年,我都搞不清中华重工其中的门道。” “但是我只盯着一点,那就是中华重工,我相信中华重工在的地方,而那两个地方只有建设商团,而没有中华重工,所以利润再高我也不去。” “陕西山西的蒸汽机工厂,焦炭炼制厂,铁厂不都是中华重工创办的吗?” 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丁英永回答不上来了。 的确,这些工厂都是中华重工的名头,可不一样啊,他不知道如何解释。 大量的商人和大宗的交易,以及百姓经济水平提升,随着商业的发展。 由长史府出面,联合布政司下达了新的政令。 北平不再宵禁。 中华重工出资,在北平的主道路上建设煤油路灯,各处的城门最先动工。 至于煤油路灯的维护工作,以及采购资金,由布政司从门摊税中划拨资金。 也就是中华重工出建造成本,官府出养护资金,这些资金又流入中华重工。 北平的集市,带动了商业,让官府收到了更多的税收,而这些税收官员们又无法轻易使用。 这些多余的税收,就这么上交给朝廷也不甘心,自然该花的就要花出去。 以北平贸易中心为代表的集市,逐渐发展成为了不夜城。 宋朝的集市水平,很快出现在北平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