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那人对杜松的疑问感到纳闷,这还需要问吗? 看见那人的神情,杜松笑了笑,解释道:“中华重工不是传统的商会,你们打交道多了,自然会明白是怎么回事。” 杜松和中华重工合作很紧密,他的全副身家,除了南方的铺子和渠道外,绝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北平。 中华重工的管事,也请他出面,帮助宣传北平,哪怕为了保持和中华重工的友谊,杜松也不会拒绝。 并且他乐意做这件事,因为能为他带来好处。 “中华重工支持的建设商团,计划的三省铁道,用铁量在七千万斤,一斤铁需要至少五两焦煤,而焦煤需要更多的煤炭。” “那么光这项生产计划,需要的煤炭至少在六千万斤煤,加上七千万斤的生铁,总价值上千万两银子。” “而这只是第一期,并且只是一个项目,现在中华重工主导的大建设项目,犹如一块聚宝盆,生生不息。” 杜松极力诱惑道。 人们当然了解过这些项目,但是都不如杜松说的这么明白,在杜松组织的言语下,他们仿佛看到了光。 铁道建设只是一个方面,北平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与资源的需求,每一个行业都充满了海量的前景。 这其中蕴含的利益,绝对不是一个人,乃至少部分人可以独吞的,那么杜松希望自己能成为主导的角色。 不奢望成为中华重工这样的巨无霸,但是希望像煤炭行业协会那样,联合组成类似的商会。 也是必然的形势,杜松通过北平这些年的变化,心中有所明悟,那么在这趟列车上,杜松自然也期望自己坐在头等厢。 老成稳重的人,还是充满了顾虑:“可是中华重工愿意分割这些肉吗?我看中华重工的胃口可不小。” 杜松解释道:“中华重工的力量虽然强大,并且绝对不会放弃主导工业发展,但是他无法垄断整个社会资源,强求垄断所有资源,反而对工业发展是不利的。” “中华重工是主导,那么我们则是补充,这是我对最近北平模式总结出来的看法。” 换句话说,中华重工吃掉核心利益,他们吃其余的利益。 看上去仿佛人数众多的大商人不划算,但那是传统的模式,现在北平的工业发展中,这个盘子太大了。 大到了哪怕是边角料,也是不可计量的利益,何况他们所参与的并不是边角料。 无论是煤炭行业还是铁料行业等,都充满了巨大的利益。 “说句实在话,不怕诸位笑话,我还是没看懂这里面的道道,这么大的盘子,中华重工靠什么支撑起来的呢。” 有位大商人,苦恼的说道。 利益太诱惑了,他不愿意放弃,可是没搞明白中华重工用什么来支撑这种模式,他绝对不会下场。 正如他在江淮做生意,借助江淮的资本走南闯北,在许多地方都看到了商机。 但是他绝对不会因为这些商机,就会去那些地方做生意。 他非常的肯定。 像他这种看到那些地方商机的人不少,但是没有一个人去做生意,顶多交点银子打通商道罢了。 杜松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因为想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回答。 他自己只能算半懂。 “一个是粮票体系,一个是中华重工的资源分配体系,一个是铁道预期收益的支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