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专论中国语言、文字及文化-《凿壁窥光》


    第(2/3)页

    古越人迁徙到广东地区后,古越人很快同化了当地的渔猎、狩猎和采集等民族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了杨越,杨越人在语言和文字上与古越人基本一致,为了区分民族方便,定居于云南东南部、越南北部及广西西南部的古越人被成为骆越。在远古时期,岭南地区的语言都属于古越语,秦汉时期后,秦汉官方语言开始影响岭南地区,秦汉官语与古越语融合形成早期广府语即广东话的前身,早期广府语与唐宋官语融合后形成现代的广府话即广东话。长江以南地区的吴语、温州话、闽南语、潮汕话、客家话、平话等都是当地古越语与秦汉官语、唐宋官语等北方华语融合的结果。

    民族融合的结果之一就是语言融合,根据我们的调查,广东东部和福建等地区的闽南语系中保留着很多海洋民族语言即南岛语的词汇,如人(

    e

    g)、去、吃、鱼、肉(

    ie

    g)、牛等;同时在闽南语系中保留着古越语词汇:如妈妈、爸爸、妇女或者妻子、男子(di

    g)、矮、高(sa

    g)、水、饭、稀饭(moi

    )等。

    由于唐朝和宋朝对岭南地区的影响非常深远,因此闽语和其他岭南地区语言一样,保留着很多按照唐朝和宋朝发音方式的汉语词汇,如咸、盐等等。

    古越人进入湖南及洞庭湖地区发展西瓯越,他们的语言为古湘语、古楚语,在长江流域地区与黄河流域地区文化联系不紧密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湘楚文化于古越文化没有太多差别,他们都保留着同样稻作文明和母系文化的习俗,他们称呼稻米为hou糇或者ou瓯;称呼为米酒为醪lao或者lou;他们都认为自己祖先是芈mie,在古越语中,芈mie是母亲。

    古越人进入鄱阳湖及江南地区发展农耕,他们以当地内陆民族融合成吴人、越人、温州人等,在古越语中,吴wu是我、自己人的意思,吴人的一个王夫差,夫差的发音古越族男人busai一词发音很相似,因此夫差的愿意可能是“猛男”,无语称呼“你”为

    o

    g侬,在古越语中,

    o

    g侬是弟弟、老弟、兄弟的意思,是一种非常亲切称呼,目前上海话等吴语称呼你为侬

    o

    g,这就是古越语在现代吴语中遗留。在江南地区自称越人,说明这些人完整地保留着古越人的文化习俗。温州人是古越人与海洋民族融合产物,他们可以与闽越归为一类人,在古越族中,温we

    是人、人类、太阳等意思,说明在农海民族融合之前,此地已经有很多人类聚集定居,形成繁华的社会。古越人是最早与中原民族进行贸易往来的南方民族,因此在汉语词汇在留下很多商业相关的古越语词汇,如古越语中的“买si”,演变成汉语中的“市shi”;古越语中的“卖hai”演变成汉语中的“街jie,”,四川话保留着汉语古音,四川话对街的读音为gai,这个读音与古越语“卖hai”的读音非常相似,因此在古越语和汉语中“街市haishi”买卖之地即商业场所。汉语的“卡ka”可能是古越语的“脚ga”演变而来,卡的意思是管制行人通行,行人就是脚夫。当然有些古越语词汇在四川话等古汉语中保留着,但是在现代汉语中丢失了,如现代汉语中的“鞋xie”,在四川话和古越语中鞋读为hai接近“孩”的发音。

    长江流域地区从战国时代开始于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地区频繁交流,因此楚、湘、吴、越等文化单体,逐步受到中原华夏文化影响,进入汉朝后,长江流域地区基本上融入汉文化之中,成为汉文化主体的一部分。经历汉朝后,长江流域地区的人民机会都认同汉朝和汉文化,他们在公开场合都称呼自己为汉人,但是在民间他们仍然保留自己原来语言和民族习俗。

    古越农耕民族北迁发展是形成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越民族的迁徙路线是,从广西西北及云南东南,向北进入云贵高原,古越人首先开发了南盘江及北盘江流域等贵州全境的农业区,定居于此地的古越人演变成夜郎人即当今布依族;古越人在重庆地区及嘉陵江流域地区与当地民族融合成巴人和氐人,巴人和氐人以古越人为主体,因此巴人和氐人的文化习俗与越人相同;另一支从广西西北及云南东南的古越人沿着金沙江东岸北上开发农业区,他们在宜宾、泸州等渡江进入四川西南部,最后他们进入成都平原地区发展农业区和定居,这些古越人与当地民族融合后发展为蜀人,蜀人建立了古蜀国。蜀人与巴人、氐人是兄弟民族,文化习俗共通,他们只是隶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

    四川地区民族势力范围划定后,氐人继续向北进入秦岭和松潘高原地区,再向北进入秦川盆地及河西走廊地区,再向北进入黄土高原、蒙古高原、西伯利亚草原、北极寒带地区、北美洲阿拉斯加地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