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 文华殿。 朱棣坐在上方,朱高炽与大臣们立在下方。 杨士奇归京。 在南洋呆了数年的杨士奇,中途得过痢疾,靠着北平和金州的医学,喝着草药熬了过来。 交趾总体已经稳定,年余没有了叛乱。 占城都司最近半年也消停了。 交趾到广西的铁道已经通车,杨士奇提议修建大明只通老挝的铁道,并且提出了南洋的隐患,缅甸以及暹罗的不稳。 “只要这条铁道修通,那么整个南洋都将彻底掌握在朝廷手中。” 杨士奇自信的说道。 与之相对的是杨溥,一脸的苦容。 因为七省总督胡广的书信,信中也说要修通亦力把里行省到撒马尔罕地区的铁道。 铁道的好处谁都知道。 特别是前些年的时候,太子殿下提出用修建长城的精神修建交趾与广西的铁道,经过小十年的时间,终于通车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此许多人认为修建西部铁道和南洋铁道没有问题,关键是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朝廷能否下定这个决心。 铁道工程部的徐宁,如今也已四十余岁,不复当年的年轻。 可是与其他的大掌柜不同,徐宁一直稳坐铁道工程部第一交椅,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修铁道,靠着修铁道成为了国家重臣。 可谓是前无古人。 徐宁一言不发。 修不修铁道,他说的不算,别人说的也不算,要看太子殿下的心意。 朱棣也看着长子。 朱高炽沉默的思考。 铁道当然是要修的,可是以大明目前储备的国力,以及生产力的高度,修建西部铁道和南洋铁道,实在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至少要迈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社会,机器生产机器。 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技术,大明都欠缺积累。 机器生产机器,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代表的是社会的质的区别,已经不是传统社会能达到的,需要机器充分代替人力,并且方方面面的技术跟进,已经经济的大发展。 江淮地区的经济社会,有很大的短板。 小农经济太发达了。 简而言之江淮地区,那些因地制宜出来的大量作坊,因为人们的勤奋,竟然能与工厂分庭抗札,起码一些行业是如此的,说明那些工厂在生产效率上没有彻底被释放。 所以朱高炽想的是国内的问题,而不是国外的问题。 特别是大明当下市场的繁荣,让第一波试探外部发展的商行们,获得了部分的资金后,又转过头来争抢国内市场,与朱高炽的目标背道而驰。 简而言之。 国内太香了。 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市场诞生需求,迫使资本的脚步走向海外,探索未知的大海。 必须要有利可图才是长久之策。 例如蒸汽机的大规模运用,就是北平市场的改变,导致出现了蒸汽机的需求,才有了后期的成果。 前些年的社会资源分配手段,从上至下的引导,目前看来已经失败了。 后世西方的方式,并无法在大明获得成功。 正如需要结合现实。 大明的国情,与后世西方的英国,两者的区别巨大,不能按部就班,哪怕是后世中国的环境也不同,所以大明需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从第一农业强国,走上第一工业强国。 从第一跳到新高度的第一。 朱高炽皱眉。 没有路可以借鉴,因为后世各国的路都不符合大明的需求。(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