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这样的大明该怎么打败-《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2/3)页

    礼部尚书吕震并没有生气。

    相反。

    无论是自身的修养,还是社会的舆论,都迫使吕震大度。

    明朝的社会风气,并不是清朝的社会风气。

    清朝讲究尊上。

    主子的一套,已经说明了一切。

    同样的打杀奴仆。

    后者是主子杀奴,法律上不过是罚银等规定而已,一个是“义父”杀“子”,不光法律上会被惩罚,道义上也会被舆论所谴责。

    例如早期民间煤矿不上报,矿内有各种违法的事情。

    有这些现象,不代表法律支持煤老板,只是因为经济依附关系的原因。

    宋朝的人格平等社会现象,被部分人故意曲解为宋朝与士大夫治天下,如果用这个标准,那么就不能双标,后世西方同样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明朝因为前朝的历史惯性,虽然提出恢复宋制,但是朱元璋又在大明律中规定,允许特定的功勋使用奴仆,在小范围内,制造了人格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在皇宫内,仍然存在主与仆的关系。

    但是到了清朝,这个关系放大到了社会,各地的满城等,全方位的制造了人格不平等,最终根植了深深的辫子精神。

    可以说宋亡以后,古代社会文明的高度,再也没有达到宋的地步,从元朝的下滑,到明朝的恢复,乃至清朝的全面下滑,跌入了深渊,直接倒退两千年。

    基于如此的现象,吕震非常的大度,表现的丝毫不在意。

    与社会贤达保持和善,是社会舆论的体现。

    明朝的乡绅并不是血脉继承。

    是通过读书来改变的。

    与贵族世袭制度不同,与九品正中制也不同,也杜绝裙带关系,特别是朱元璋制定了八股文,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平民读书改变自身阶层的方式。

    批判这样的制度,同样也不能双标。

    比起后世西方的精英教育,至少明朝考试讲究人人平等,大家读一样的书,考试一样的内容,不允许出现只有富人才能读得起的考试内容。

    考就只考一二三。

    不考钢琴,不考舞蹈,不考演讲.

    所以要搞清楚,到底反对的是什么,既然要讲究理性,就要认真的思考思考。

    因此周学者在礼部得罪了尚书,没有人太过在意。

    地方上。

    还有指着藩台骂的人呢。

    普通读书人指着一省之长的鼻子大骂,不顾自己的利益得失,甚至还能获得一些人夸赞其风骨,后世大部分国家都做不到。

    与西方不同是的。

    明朝最后失去了天下。

    正如儿时的荣耀来源于父亲,父亲衰老后的荣耀来源于儿子。

    失败就是罪。

    以结果论英雄而已。

    正如后世当着英国官方的面说的那些话,放在十九世纪,世界有哪个国家敢这么想。

    如果二十二世纪。

    英国彻底落魄,更多的言论都来了,甚至会没人在乎英国,不给英国画面,就像国际社会没人在乎海军国一样的道理。

    有奶便是娘罢了。

    谁强夸谁。

    同样。

    不是后世中国的伟大复兴,别人谁提你明朝不明朝,根本不会在意,更不会有美国警惕说,原来兔子想要恢复明朝的宗藩体系。

    如今。

    大明皇帝即将归朝,不光是大明上下动了起来,各土司,藩国使者,乃至老挝宣慰使等人,亲自提前来到了京城,等待大明皇帝陛下的归来。

    一场盛大的仪式,即将在大明京城召开。

    因为当下的大明。

    世界第一。

    那么大明成为了天下人学习的榜样。

    人们津津乐道的讨论这大明。

    “大明太文明了。”

    “他们的官员不讲究血脉,不看出身只看能力。”

    “大明重视教育,遍地的私塾,才有今日的大明。”

    “大明的街道很干净,连一点垃圾也没有,他们的百姓很讲究道德,所以他们的素质是最高的。”

    “他们的读书人,在公车上都会读书。”

    “的确,我乘坐大明公车的时候,公车上的乘客们,他们不大声喧哗,而是安静的看报读书。”

    强者。

    从来不缺赞美。

    各地使者的入京,人们交谈并赞美。

    他们看不到有些地方,有些大明的流民正在上街乞讨,因为他们无视了。

    他们看不到有的监狱里,那些官员正在找关系谋求出狱。

    他们还看不到大明的大商人,正在大力的布局海外,以求脱离大明朝廷的压制。

    不说大明的好,如何证明了他们来过大明,又如何体现他们的炫耀之心。

    至于大明的不好,那肯定不能说了。

    否则效果至少减了一半。

    而大明。

    的确是当下最强大的国家。

    所以。

    无数的赞美之词,汇聚于京城。

    理想国。

    “大明是理想国。”

    有人提出了新的观念,获得了多数人的赞赏。

    波隆多罗阇。

    闲逛着京城,他奉暹罗国王之命出使大明,除了迎接大明皇帝的归来,还有说服大明朝廷。

    去年。

    暹罗动兵彻底吞并了素可泰,此举引发了驻老挝宣慰司的大明官员的震怒,多次要求暹罗退兵,并且提出了威胁,将会联合周边各国出兵暹罗。

    吞并素可泰,是暹罗多年来的夙愿。

    其实素可泰王国,已经被暹罗拿下了十几年,只是顾虑素可泰国王的影响力,最大程度的渐少地方抵抗,才保留了素可泰国王的名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