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措手不及的遗产税-《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2/3)页

    几人大惊,随后痛哭,纷纷跪倒在老人身前。

    ——

    京城。

    文华殿。

    “洪武十七年,太祖皇帝分别派遣国子生及有才能的人,普遍地前往全国各地,监督兴修水利,成为常例。”

    户部尚书郁新,奏报各地事宜。

    各地清丈田亩,并调查各地的水利灌溉工程,需要从头梳理。

    “截止洪武二十七年,修建的通塘堰,共计开通四万零九百八十七处。”

    “日后的维护,有的役使本境,有的靠邻县帮助,有的由官府供给材料,有的开采山场,有的农闲时聚集工役,有的随时完工,有的派遣大臣督促完成。”

    从和州铜城堰,兴安灵渠到上海胡家港、登州蓬莱阁河河道、彭州都江堰、磁州漳河溃决堤岸,甚至掘荆州岳山坝来灌溉百姓田地。

    农业上面的技术,古代已经玩出了花来。

    连堤坝都敢。

    其余各地不提。

    陕西的超级大工程之一的洪渠堰,灌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田地二百多里,洪武三十一年复修,并且疏浚渠道十万三千多丈,达到六百多里。

    泾阳洪渠堰灌溉五县田地八千四百多顷,也就是八十四万余亩。

    大明这样的一个农业工程,只不过是陕西境内的一府之地的项目,却可以养活当下时代里,整个英国目前生产力的人口。

    朱高炽忍不住想道。

    而这样的农业工程,洪武一朝,大明的全国各地,修建和翻修了三十余年。

    “粮价要继续保持稳定。”

    朱高炽仍然坚持说道。

    各地田亩的增加,农业的丰收,全国各仓的粮库仍然饱满,哪怕是供应数十万西征军民之用,最难的是运输的过程,而不是缺少粮食。

    许多官员为百姓出声,要求粮价上涨,也促成了户部在全国的清丈田亩。

    “大明的非农人口越来越多,虽然说明了大明的经济繁荣,社会分工越发明细,可繁荣之下必有危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粮价的稳定,是一切的保障。”

    朱高炽解释道。

    “再穷,只要有田,也能吃饱肚子。”

    “可那些已经彻底离开了土地,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的市民阶层,他们如果经济破产,不光是穷的事情,更是吃不饱肚子,要饿死人的。”

    听到皇太孙殿下的说法,有些人不以为然,有些人仔细思考。

    郁新皱着眉头。

    社会上商品,已经涨价了一轮,唯独粮价没涨,今年的粮价,反而有下降的趋势。

    粮点和粮票银行,与内阁制定的政策,郁新有所耳闻,他属于反对的一批,在他们看来,这无异于搜刮农户和军户们。

    朱高炽无奈的摇了摇头。

    只能说他们没有看过,或者对经济之道不够了解。

    后世全球经济危机。

    唯中国独善其身,还保持高度发展的态势。

    除了中国模式的原因,还有当初大部分的入城人口,他们和农村并没有完全脱离关系,许多人失业后,可以会老家继续种地。

    国外经济发达地区就不行。

    因为他们失去工作,是真的会饿死人的。

    多次的经济危机下来,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摸索出了经验,除了在法律上给予保护,还推出了救济餐制度等等,就是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现象。

    中国也有这样的事情。

    经济破产的年代,那些工业特别发达的老工业地区,同样许多的人口已经和土地完全脱离,最后发生了惨不忍睹的事情数不胜数。

    以大明现在的态势发展下去,朱高炽必须提前考虑这些因素。

    总不能自己明知道隐患,却置之不理,等着十年二十年,哪天的矛盾爆发后再来治理,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北平,京城,上海这些地区。

    要不了多少年,完全脱离土地的人口会很多很多,超过人们的想象。

    所以粮价一定要稳,是经济发展的根基。

    否则经济发展越快,农业却不稳定,将会是巨大的“炸弹”。

    不久。

    粮票银行总部行长陈恒,和经济计划财务部长蔡文等,一同来到了文华殿,带来了他们商议的方案。

    “铁道修建扩张计划,未来的五年内,将不会在扩充工人数量。”

    蔡文直接说道。

    “根据大明工局各厂的数据,以及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的分析,大明当下生产力已经达到了极致,需要缓一缓。”

    朱高炽仔细翻阅。

    这项计划是他提议的。

    大明的生产力是有限的,技术上虽然有大发展,却并没有突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只不过是传统技术的复兴和改进。

    之所以经济发展快速,是朱高炽采用的大基建工程和铁道项目等,犹如几头牛在前方拉动起来。

    从北平到京城,从京城到全国。

    “下一阶段,促进民间商行的发展,稳步大明工局的基础,扶持新技术的诞生,提高内需经济的同时,开拓海外市场与内地市场的结合。”

    “给予各海外商行政策的同时,也要约束起他们,服从大明全国一盘棋的布局,为大明的生产提供动力。”

    朱高炽合起来册子,指出了下一阶段的方向。

    说来说去。

    大明的底子太薄。

    马车能带着跑,可跑不长远,现在要把车架子加固,只有崭新的车架子,才能继续跑动起来,经济发展也是有起伏的。

    十几年下来的巨大变化,大明需要时间来沉淀。

    不光是消化新的土地,也需要内部自我调整和优化。

    陈恒则思考着太子殿下的思路。

    这是他稳坐粮票银行总行长的不二法门。

    只有搞清楚了太子殿下的想法,才能跟上太子殿下的思维,制定出符合太子殿下所需的经济政策。

    皇上已经打败了帖木儿。

    消息传回国内,引发了全国的欢呼。

    而太子殿下却开始了大动作。

    两年来。

    太子殿下仿佛失去了动力,一切都以稳为主,那么现在,随着战事的明朗,看来太子殿下又要展开新的动作了,那么关乎哪方面呢。

    国内。

    仍然是国内。

    陈恒想通了,思路围绕国内经济的脉络,一下子就明白了太子殿下的打算。

    果不其然。

    听到皇太孙殿下提出要扶持民间商行,最后提到海外贸易,陈恒就毫不怀疑,太子殿下盯上了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们。

    这些年来,随着大明的扩张。

    那些原本在国内竞争不下去的失败商人们,走出了国门,从弱到强,从无到有,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小的资本力量。

    东南亚、东亚、中亚、甚至西亚。

    都有他们的身影。

    无非是收税罢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