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朱元璋驾崩-《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2/3)页

    “消息可靠吗?”

    朱高炽愣住了,沉重的询问。

    “应该可靠。”

    胡广满脸的沉痛。

    内阁当下影响力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解缙,属于坚定的南下派,另外一个是胡广,胡广不近人情,却又能持大体,并且善于听取意见。

    帖木儿杀了大明使臣之事,是朱高炽没有想到的。

    陈诚其实并没有死,只是被关押了起来,限制了自由,不少商人带回来的信息,让朱高炽相信了历史。

    历史上。

    帖木儿的确没有杀害大明的使者,也的确留了下来,后来他死后,他的继承者就派人护送大明的使臣返回大明,可见大明的使者并没有受到虐待,否则哪里敢送回来。

    至于通商。

    朱高炽也不认为有问题,所以很早就鼓励商人们。

    帖木儿汗国的百姓们民不聊生,可财富还是有的,只不过被搜刮到少部分人手里,百姓们越贫穷,统治阶层越富裕,财富转移了。

    反而因为帖木儿汗国的生产力破坏,急需要外部的物资。

    因此历史上,帖木儿汗国经常派使团朝贡大明,除了保障大明不会威胁帖木儿的后方,也能获得大批需要的商品,缓解国内的需求。

    所以大明的商队出现在帖木儿汗国,不但没有遭受打压,反而受到热烈的欢迎。

    朱高炽沉默了。

    如果以前只是政治和军事上的需求,属于国对国的矛盾,那么现在,随着大明使者的被杀,意义已经不同了,这是对大明的侮辱。

    看着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制定出的作战计划,朱高炽内心不宁。

    朱高煦和朱高燧两兄弟,被朱棣赶了出来,让他们去文华殿协助他们的大哥,朱棣并不是不知道目前大明发生的事情。

    两兄弟刚进入文华殿,就被殿内压抑的气氛惊住了。

    以前文华殿可不是这样。

    “大哥。”

    “大哥。”

    “郡王殿下。”

    诸臣拜见两兄弟,两兄弟客气的回礼。

    朱高炽指了指奏疏。

    两兄弟拿起来看完,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内心气的不行。

    朱高煦大声说道:“大哥,此仇非报不可,让弟弟去吧,弟弟向大哥保证,必取下帖木儿的项上人头,我愿意下军令状。”

    朱高燧也两眼冒精光。

    他虽然不如二哥会打仗,可是他也能为大哥出力,“弟弟愿意带领锦衣卫,率先入帖木儿汗国,成为大军的耳目。”

    朱高炽摇了摇头。

    朱高煦冲锋陷阵的本事,朱高炽毫不怀疑,可指挥大军和冲锋陷阵并不是一回事。

    相反。

    朱高煦在大局上并不够高强。

    张辅、朱能、陈亨、张玉.朱高炽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又一个的名将,甚至开始思考起老将,耿炳文、宋晟等。

    不过朱高炽放弃了使用老将。

    宋晟在来到京城前,坐镇西北数十年,是有能力率领大军对抗帖木儿的。

    但是宋晟年龄太大了。

    历史上帖木儿大军入侵东察合台汗国,进入亦力把里,威逼哈密,宋晟的反应并不够强烈,主要以布防为主,除了军力上的区别,更多的是宋晟老迈,自知道自身情况,所以上疏已经造反登基的朱棣,让皇帝赶紧派新的总兵官,以及支援更多的兵力。

    不过那时候的明朝,因为对帖木儿汗国不够彻底了解,下意识的以为会从北部来攻打,所以军事的布局,主要投放到了北部。

    老的又太老,年轻的太年轻。

    蓝玉是中间层,军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可惜此人留不得,犯下的罪名太多,换做谁都会杀了此人。

    看上去谁都是名将,可谁也无法让朱高炽完全放心。

    张辅和朱能,他们当下还太年轻了,又没有经历过靖难之役,虽然参加过西北战争和西南战争,可也只是在朱棣的指挥下。

    他们的起步又低,不过是百户和千户舍人而已。

    要不要放手,尝试让他们独挡一面试试?

    可西南之战是国战。

    朱高炽犹豫起来。

    皇城外。

    酒楼。

    朱高炽并没有下旨禁止民间娱乐,一切照旧,酒楼的生意还是有些下滑,但是客人也不少。

    包间里。

    传出来吵闹的声音,还在争论。

    高丽使臣听到了动静,露出了笑容,心里好不畅快。

    “上国看来也有许多麻烦事。”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上国虽强,可也不是平静如常。”另外的官员笑道,听说上国君主病重,加上一路来,上国社会的混乱,让他们忍不住的高兴。

    “倭国必定有战事,而上国西北不平,才十余年,上国的步伐太快了,矛盾也多,我们南王还是有机会的。”

    “这样的机会,我们不能错过,多多打听上国的事情。”

    众人你一言我一言。

    “听说上国派去叫做什么帖木儿的大国的使者,被对方的君主杀了。”

    “这件事是商人们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无从得知,不过无论是不是真的,我们都要把他当做真的,和每一名上国的读书人说。”

    柳以全向同僚们交代。

    朝鲜本是藩国中,与大明来往最频繁的,如今随着大明开海,不光是官方,民间的往来也日益繁盛,又随着造船业的兴起,和两国海域之间的风浪平缓,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在上国京城的高丽人并不少。

    他们代表的是南王。

    还有高丽国王的使者,这些人才代表了高丽,享受官方的优待,柳以全等人,则属于私下的往来,所以没有住进礼部为藩国使者提供的官房。

    他们在京城的开销,一切都要自费,除非是特殊的情况。

    杨忠被残忍杀害的消息,由商人们带回国,并没有被禁止传播,何况也瞒不住人,商队的人那么多,进进出出的,早在西北就已经传开。

    礼部的尚书,亲自派了官员去看望杨忠的家眷。

    五军都督府也提拔了牺牲的士兵,给予了他们遗孀烈士家属的待遇。

    社会体系运转了起来。

    各团体自发的去慰问,报纸上长篇的报道。

    “我们争论,甚至对骂,不是因为我们有仇恨,反而因为我们都热爱大明,所以才会表现的激进,都想要让大明变得更美好。”

    “可是。”

    “我们的使臣,被叛徒帖木儿残忍的杀害了。”

    “遇害的还有士兵。”

    “根据商人们的说法,帖木儿汗国非常的强大,至少有几十万的军队,并且还是骑兵居多,是大明最强大的对手,没有之一,并且这支军队,已经开始返回东方,下一步就是我们。”

    “他们的军队常年作战,作战经验丰富,并且搜刮了大量的各地匠户,不但有火器,还有许多的攻城器械,乃至战争服务的各色工具。”

    “帖木儿汗国,是围绕战争的军事体系,最大程度的发挥武力。”

    “前宋亡天下时,有十万百姓主动殉国。”

    “那么大明亡天下时,又有多少百姓主动殉国呢。”

    “为什么百姓一定要殉国?所以大明一定要打胜仗,对外的战争中,不允许失败。”

    “全天下的百姓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团结一致,合力抗敌!”

    “守卫家国,人人有责,保护我们的国家。”

    “凭什么!”

    京城国子监。

    一名学生站在高处,歇斯底里的大喊,“凭什么他们要来掠夺我们,凭什么他们自己生产落后,自己的责任,却非要来掠夺我们。”

    “我们对他们做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