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朱棣的愤怒-《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2/3)页

    大航海时代。

    让西欧找到了许多生产力落后的地区,找到了能抢劫的地区,滋养了自身,又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工业化的浪潮,开启了对外殖民扩张的大门。

    反观东欧地区,却一直衰败。

    无论是蒙古还是帖木儿,都只征服了东欧地区,止步于此是有原因的,因为西欧太穷了,无利可图而已。

    世界的局势,文明的发展走向了新的变化。

    “大汗。”

    “你拖欠我大明的税赋,该交了。”

    杨忠轻轻的说道。

    殿内。

    帖木儿怔了怔。

    其余的将领们同样愣住了。

    帖木儿的脸色变红,又由红变白,十分的精彩。

    “你比陈诚更可恶。”

    帖木儿愤怒的骂道。

    陈诚让他生气,可眼前的此人,却让他感到了羞怒,多年来未有的事情,再也控制不住脾气的他,下令用最残酷的方式杀害了杨忠。

    死前。

    杨忠做了一首诗,赞美大明,留取丹心照汗青。

    后来得知的陈诚,想尽办法为杨忠收敛了尸身,并找到了他的行李,看到了他的笔记,小心的保存了起来。

    火盆里烧着纸张。

    是陈诚为杨忠做的祭文。

    “好朋友,你虽然死了,可是你的精神,应该永远被后人铭记。”

    “幸亏你提前为朝廷写了信警示。”

    陈诚擦了擦眼泪。

    是啊。

    正如帖木儿所言,天下最富裕的地区,已经被帖木儿抢光,放眼周边,也只有富裕的东方,可以继续让他养活数十万大军。

    这并不是个人的决定,而是集体的意志导致。

    大明与帖木儿的战争必然发生。

    西班牙的使者也前来拜见帖木儿大汗,回去国内,告诉了国王,帖木儿杀害了大明的使者,必定要返回去与大明作战。

    西方的国王们兴奋的手舞足蹈。

    他们瑟瑟发抖。

    让他们胆寒的大魔王,终于要离开了。

    一名大明的士兵逃回了中国的土地上,在东察合台都司,浑身上下破烂的他放声痛哭,为了送回大使的信件,他的袍泽们为了掩护自己,一个个都牺牲了。

    张辅亲自见了这位士兵,询问了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

    士兵回答的很详细。

    从离开大明到回到大明,每件事都说的清楚。

    张辅皱起了眉头。

    从士兵的答复,乃至杨忠的态度,他已经猜到了,帖木儿必定回来攻打大明。

    “你还能走吗?”

    “如果不能走,就送你去亦力把里行省休养,书信我让人送去京城,如果你还能走,我让人护送你去京城。”

    “属下能行。”

    士兵坚持说道。

    已经坚持到了这一步,他一定要亲自把书信送到京城。

    “好。”

    张辅没有犹豫,派了士兵护送对方,并且派人去通知各将来总兵府开会。

    大明在东察合台都司。

    都司负责一切军户之事,总兵府则负责军队。

    东察合台都司,既然叫做都司,说明当地没有民户的存在,和辽东行省升格之前一样的模式。

    “既然要打,那就狠狠的打。”

    赵安,蒋贵,任礼,刘真,火真等将领,围绕与帖木儿的战争,各自表态。

    张辅点点头。

    “你们回去后,抓紧本部的士气,需要的物资,都得亲自去清点一番,保障军队的供应不出问题,还有各地严防奸细。”

    都司在东察合台的军户,目前不到一万户,军队则有一万一千人,全靠内地的供应。

    就算一万一千人的军队,散布在偌大的东察合台都司也是杯水车薪,处处都是漏洞,所以选择了龟缩,主要布防阿里玛图一带,扼守伊犁河谷东段。

    保障天山以西的地区,那么亦力把里行省就不会有边疆的安全问题,更不提靠内的西域行省,可以全力以赴的生产。

    东察合台都司当下的首要任务,成为大明在西部地区的桥头堡,守卫大明的西北大门。

    亦力把里行省。

    进入了别失八里,周围一带除了良田,还种植了大量的棉田。

    因为别失八里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棉花,种出来的棉花,不光产量高,质量也好,受到了内地市场的欢迎,内地的棉花种植业开始缩减。

    空出来的土地,改做其他的农业种植用途。

    委鲁母。

    士兵和几名同袍,等候在站台的等候室内,等待火车的到来。

    室内有不少的乘客。

    几名技术人员讨论着棉花,连等候的时间都不放过。

    半个月后。

    这份信件抵达了京城。

    此时的京城,生活了大量的学者。

    大明科学与技术会,技术司,工匠等级制,工匠行会等。

    大量的津贴和扶持。

    大明的学者和工匠的数量,已经几何倍的增长。

    解决了各行各业的工厂,在扩大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个问题,大到蒸汽机、吊机,毛纺织的工艺改进,小到螺丝钉、木块切割机器等的发明。

    人们畅所欲言。

    “大明律规定,民间不能有奴隶。”

    “从春秋战国的贵族制度,发展到世家阀门,乃至科举的兴盛,地主阶级的雇佣关系,天下早就应该禁止奴隶的存在。”

    “圣人制定的大明律,就是复制的宋制,但是圣人的局限性,不能超脱前元思想的束缚,又专门规定,部分勋贵可以使用奴隶的存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