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上海县的码头充满了秩序,那是因为上海县的开港,由朝廷亲自兴建和促进。 而壕镜澳是商人们脱离广东沿海港口,在沿海外自发兴起的港口。 太阳当空。 阳光照射在繁忙的港口。 海面上波涛汹涌,海鸥在空中盘旋,发出清脆的叫声。 普通的一天,码头上永远不缺乏进港和出港的船只,主要是福船船型,以及少量的广船船型,至于北方的沙船船型不见一艘。 南海的风浪大,沙船只适合渤海、黄海海域。 船老大被商人们好吃好喝的招待了一番,船只的东家亲自赶来港口。 两千料的货船,除了货主,或者他们所派的伙计,甚至只在码头等候消息,还有亲自去藩国的乘客。 船老大一声吆喝,数十名水手各司其职。 码头鞭炮响起。 这是中国商人的传统,包括抵达西洋各国码头,进港的时候,会放鞭炮和敲锣打鼓。 未来西方殖民者抵达东南亚,遇到中国商人进港,以为中国商人们和他们是一样的海盗。 听到鞭炮和锣鼓声,以为中国商人是来劫掠的,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交战。 一艘中国商船被打败,最后得到了解,才知道是误会。 那个时候大明国力正盛,商人们没有被为难,还给了船只和货物,并且修葺好,重新做生意。 在有组织的西方商人面前,中国商人打不过。 于是恢复了传统,他们以前有自己的武力,长期下来,养成了无法无天,被国内狠狠的教训了一番。 加上大明是西洋各国的宗主国,他们的贸易并没有风险,在各国都能顺利通商,还能成为座上宾。 因此西洋上一家独大的中国商人们,对于自己的武力需求不大,于是放弃了自己的武力。 当遇到了西方的商船,对于武力重新有了迫切需求,但他们不敢再以倭寇的名义来武装力量,于是推动了本国的海盗兴起。 与当初不一样,他们胆大妄为,要和内地扳手腕,吃了大亏,后面兴起的武装力量,并不愿与内地为敌,推动了海盗的诏安。 中国南海海盗的势力,得到了大发展,靠着自己的势力,连连打败和驱逐背后有统一组织的西方商团。 最后因为明朝的覆灭,失去了根基后,不久也就凋零,西洋正式成为了西方人的势力范围。 船只被缓缓地推出港口,与海浪的拍打声形成鲜明的对比。 船帆在海风的吹拂下,发出“簌簌”的声音。 船上的人们紧张又充满期待地望着前方,特别是新加入的商人们,他们知道这次航行关乎他们的全副身家。 船老大嘴角忍不住微笑。 商人们越多,他的地位越受重视,自己养的水手们,才能有活计养家。 船只在海面上摇摇晃晃,渐渐地远离了港口。 港口的景象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最后消失在视线之外,航道是成熟的,风险并不大。 “三清在上,佛祖保佑。” “你这一起拜了。” “都拜拜没坏处。” 好几名第一次出海的新人,满脸的紧张,互相鼓励着,期待这次航行的顺利,为他们带来的财富。 香料就是钱。 只要带回了香料,就不怕卖不出去。 船老大在甲板上走来走去,时刻关注着船只的航向和海上的情况。有岛屿的地方,海水就浅,他要关注附近的暗礁地带。 船员们则忙碌地工作着,他们维护着船只的各个部件,确保航行的安全和顺利。 “船老大,您手里拿的是什么。” 当船只行驶了半日,船老大不再碌,接下来的工作,主要是维持航线。 “针路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