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七年的发展下来,工业上管理上的“皇冠”。 景清突然愣住。 上万人的工地,各色各样的工程,能让这许多人按部就班就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 圣人留在工地,并不只是因为他的喜爱,而是圣人也在研究工地的管理模式啊。 景清佩服无比。 圣人从来喜欢学习,从起家的时候就坚持每日读书求问,到老了也没有松懈。 不过景清更佩服的是圣人与人结交的手腕。 他是无法想出圣人是怎么样能做到,一个不相干的外人,可以在工地畅通无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 景清自问自己做不到,而且听圣人的口气,宿舍里并不是人人好相处。 圣人能有今日的成就,景清深信不疑,绝对不是圣人靠着运气。 “工地能如此厉害,看来皇太孙殿下之才,委实非常人可比。”景清夸赞道。 想必这也是圣人爱听的。 “别夸他了。” 就像被人夸自己的孩子,大人推诿一样。 朱元璋嘴上露出笑容,“这孩子如何能有这本事。” “不过有点他做的不错,把各行各业的人才集中到一起,给了他们政策和扶持,靠着发挥人才们的力量,才有了这工地的管理模式。” “圣人,歇息吧。” 李道信提醒道,“傍晚您还要看新曲呢。” 听到李道信的打断,景清这才没有继续说话,朱元璋也闭上了眼睛,金州大夫说了,他要保持好睡眠。 活动需要如常,睡眠更是关键。 根据金州大夫的指点,朱元璋倒是小半年没有头疼过了。 执行力,朱元璋无疑是很强的。 既然认为金州大夫的说法有效,朱元璋就能做到每日严格遵守金州大夫的嘱咐。 …… “听说北平的戏子最近风头大的很,今天要好好见识见识。”几名穿着长衫的年轻人笑闹着来到了工地外。 工地。 经常由文工司负责的歌舞团和戏曲团进行表演,受到了工人们的欢迎。 并不对禁止外人观看。 反而鼓励周围的百姓来观看,这些都是不要钱的,为的是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北平的新戏新曲。 “娼妇罢了,克死了两任丈夫的寡妇,只有苦哈哈们觉得好,因为他们娶不到婆娘,是个女人都能让他们眼馋。” “他们去哪里见好的,能去河畔见些船娘都要咬牙再咬牙。” “老百姓应该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别想些乱七八糟的,这才是持家之道,勤俭持家,自给自足。” 京城的社会报,把工地的新戏新曲夸上了天,竟然还说是新时代的精神。 部分年轻子弟们不服气,他们倒要来看看,好在了哪里。 “虽然话糙理不糙,可大千世界,谁又不想看看花花世界,老百姓也是人不是。” “只有那忠厚老实的,埋头苦干的百姓,日子才能过得好,能吃上饭,反倒是喜欢乱蹦跶的百姓,日子一日不如一日。” “闲汉,街溜子自古就有。” 夕阳西下。 下班了的工人们,不少的赶来此处,还有周边的百姓们,几名年轻子弟慢慢停止了交谈。 人太多了。 他们不禁皱起了眉头,心里有些后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