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正直、诚实、正义、勇敢。 对他人仁慈、宽容和关爱。 孩子们热情的告诉外乡人,北平有哪些好玩的,哪里的酒楼好吃,如果遇到刁难,需要去哪里能解决问题。 和谐、亲情、友情。 他们非常遵循社会习惯和行为规范。 在街道上必定靠右行。 对摊贩也很尊重,注重自己仪式和礼仪,有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感,会指出那些没有遵守靠右行的人,并且没有胆怯。 他们说话非常有调理。 张嘴闭嘴就是智慧、学识,诚实守信等一套套的言语。 北平。 传说中的北平。 刘达看呆了。 这里的人不兴坐轿子,因为人工越来越贵,工业吸走了大量的人口,没有人愿意去当佣工。 入乡随俗,山东布政司左参政刘达,受到长史府的邀请,参加北平的中秋盛典。 乘坐的马车上,透过马车车厢的窗户,看着人挤人的北平,车夫都只能下来牵着马。 实在是走不动,只能跟着人流缓缓而行。 “不是说北平民怨甚深吗。” 刘达没看到印象中的场景,在他的想象里,北平城应该死气沉沉才对。 与他听到的描述不一样,眼前看到的景色,北平不但一片祥和之色,行人们更是热闹。 “这是什么,这么高的房子?” “官人有所不知,这栋大厦是粮票发行银行总部大楼,也是我们北平最高的建筑。” “有十三层高呢,楼顶很高的塔是水塔,我们使用的粮票,都是来自于这里。” 车夫笑着说道。 刘达伸出头,往上望去,十二层高的大厦,在刘达眼里惊为天人,更有那“高耸入云”的尖水塔。 粮票发行银行总部大楼。 十三层楼高,总部工作人员高达一千七百多人,并不像车夫所言,这里有生产粮票。 生产粮票的工厂,并不在这里。 几大粮票银行的发展,成为抢夺高等人才最狠的地方,连中华重工都抢不过,更不提其余的民间商行。 也为改造府学,州学,县学,包括社学提供了有利的助力。 无数的就业岗位,可以解决太多的社会问题。 “如此北平,岂有对手。” 刘达第一次来北平,他不懂工业上的道理,但是他并不傻,看着一栋栋的楼房,刘达心里升起了古怪感。 那些反对北平的人,真应该来看看。 在如此力量的面前,谁能抵抗的了啊。 “难怪北平的读书人没有什么声音,原来早就被吸收干净了,如此的用人需求。” 刘达感叹。 明初的读书人,待遇可不如明中期。 明规则潜规则,明中期的读书人待遇太高了,待遇这么高,自然就眼睛朝天。 明初的读书人,中进士的必定是少数,举人的身份已经无法成为进入官场的护身符。 大量的读书人抵挡不住这些诱惑。 读书人是人才。 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如此。 新城区一栋接一栋的楼房,北平城一幢皆一幢的大厦。 城中的马拉火车,在城市铁轨上行驶。 刘达自认自己的眼界开阔,天下就没有他不知道的道理,但是当他见到了北平,被北平的力量震撼住了。 “原来还能这样。” 刘达望着北平的公车系统,那些十几层的楼房,生出了无力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