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但是到如今的大明,必须要走工业化道路,因为平原之地,都已用来开拓。” “中华土地上的大江南北,能耕种的土地都已经得到了开发,连宋朝为流放之地的岭南,也已经开发了出来。” “北平之道,就是建立于我大明,南北统一,国内稳定,在册人口七千万。 “本质上,用能满足七千万人口粮和生活需求的人口来种地,剩余的人口则分配到其余的行业。” “这条道,秦汉走不了,唐宋不好走,唯独我大明可以走。” “秦汉的农业技术不够,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农业,也就是农业人均产量支撑不了工业化。” “唐朝的科举,提高了识字率,打破了门阀,是最辉煌的朝代,但是还不够,为技术上还需要发展。” “而宋朝,丰富的人口,普遍的识字率,先进的科技和科学,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农业和技术都没有了问题,但是没有稳定的外部环境,战事上的接连失败,让宋朝缺乏了进入工业社会的重要条件。” “唯独我大明,唐宋还有南方可开发,而明朝已经没有地方开发,必须走上工业化道路。” “只要恢复了唐宋的文明,恢复了农业技术水平,让农业产量得以支撑工业人口,内部又稳定,外部也没有大敌患,我大明是最有希望进入工业化社会的。” 看着手里的报纸,解缙仿佛看懂了,但是心里也有了很多的困惑。 明末有了资本主义思想萌芽。 但是太晚。 社会已经不稳定。 解缙看不到历史,也站不到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解缙看到了新大门。 明朝的读书人是很多的,有不少读书人,并不缺乏主动吸纳陌生知识的主动性。 而明朝的读书人,本就是吸纳天下各基层的精英人士,更不缺乏聪明人。 解缙用了整整一个月看完了报纸。 第二日。 自己收拾了包袱,向惊讶的合不拢嘴的亲人们告别,不等他们的询问,毫不犹豫的出发北上。 “你的社学怎么办?” “还办什么社学,误人子弟,羞煞人也。”解缙捂着脸出门。 过了几日,解缙的好友来拜访。 结果从解缙兄长的口中得知,解缙已经北上投奔北平去了,解缙好友目瞪口呆。 自己前番还说了杨士奇,有人说杨士奇是小人,攀附权贵,这倒好,自己好友也去了。 “嘿,算个什么回事。”解缙好友无奈的离去。 解缙一路抵达应天府。 在等船的时候,京城学子们聚众探讨,批判北平模式。 “老百姓们不种地,以后地谁来种,到了粮食不够吃的那天,就是天下大乱的时候。” “天下大乱,最受苦的莫过于百姓。” 士子畅言。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不能乱动的,岂能因为利而忘农,违背大道啊。” “哈哈哈。” 解缙大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