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官府管的越多,老百姓的负担就更多,今年的变革,就要从布政司开始。” “能不管的事物就不要管,不需要多管的事物尽量的少管,该管的事物让专业的人去管。” “这就是布政司未来的宗旨。” “小王爷之言颇有无为而治之风。” “如果如此,需要以制度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但恐与圣人之道违和。” 张杰讨论道。 他并不认可朱高炽的观点。 秦汉时期的农业技术,还处于“百草”的阶段,“百花齐放”,到了如今的明朝,各项农业技术已经发达。 其实就和科学之道发展的脉络是一样的。 最早期是“大锅炖”,发展的程度越高,则越来越细化繁杂。 中国的农业技术也是如此,从最初的原始方式,到越来越成熟的科学方式。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 这也是中国农业技术,从“百草”逐渐发展到“五谷杂粮”的根本原因。 靠着老百姓们大量的“穷举法”,让“五谷杂粮”得以发展出来,淘汰了大多数性价比低的农作物。 “无为而治不行,过分管理也不行。” “洪武二十三年,为了日后打造一支庞大的海军,皇爷爷在南京让百姓们种植了大量的树木,有梧桐树、漆树、棕榈树等,都是造船需要的,这就是有效管理。” 未来朱棣能打造庞大的海军,就是因为朱元璋为大明打下的根基,积累下大量的匠户和物资。 “而我要说的是杜绝官府的无效管理,让百姓们伤筋动骨却是因为官府私人利益,为了自己政绩好看的做法。” “比如军户经济合作社,有专门研究农业的技术人员,他们研究出来新的农业技术,该由官府引导和强制百姓们推广。” “地方上的农业设施维护,需要地方百姓们出力,也需要地方官府来管理,这些是有效管理。” 改制。 这是违背朝廷的。 但是朱高炽不在意,而北平没有人可以违背他。 布政司的改革,首先从司法权开始。 由按察使司和布政司理问所联合成立审法司。 先从北平七县四州开始。 每个县衙成立审法司,由长史府、按察使司、布政司一府二司共同官员担任审法司审法长。 整个北平的讼师都接到了衙门的通知。 所有的讼师要通熟大明律法,通过审法司的考试才能为百姓提起诉讼,并且每年需要有两个月免费为老百姓打官司,并形成硬性指标,必须完成免费指标的诉讼,否则会解除诉讼资格。 在衙门的公告牌上,百姓可以不经过讼师自行到衙门打官司。 审法司是单独的部门。 按察使司建立北平律法部,没有品级,不规制于哪个上级部门,是单独的体系。 布政司的理问所合并到审法司,按察使司的司狱司归到北平律法部。 第一任北平律法部的部长,由原北平布政司理问所的理问蒋程望担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