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他向几位藩王行叔侄礼,齐泰私下里是反对的,但是黄子澄坚持行叔侄礼。 黄子澄的方针很简单。 孝。 皇太孙守着孝字。 孝就是名。 只要掌握了名,那么就有器。 合起来就是名器。 成为大势。 朱允炆不知道如何对付叔叔们,但是黄子澄的想法,让朱允炆乐意接受。 看上去简单些。 所以这些年来,朱允炆在孝字上下了苦功。 他孝的名声越传播开来,整个应天府都知道皇太孙孝顺。 放在普通人家。 这么孝顺的孙子,老人又如何不爱,更没有理解打压,与情与理都说不过去。 毕竟儒家有敬上,也有教幼。 齐泰没有说话。 他皱着眉头。 兵部左侍郎齐泰,从他的职业素养上,是无法否认燕王的。 无论是燕王派人在金州平倭寇,还是如今的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古人研究出的哲学道理。 在后世孙殿英盗掘慈禧墓之后自辩,说满清大兴文狱,网杀士人,像吕留良、戴名世这样的人,都被开棺戮尸。 他不过是按照道佛经有言,以彼之道还之彼身,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大汉同胞。 无论他是否真心实意,以彼之道还之彼身的理论,自古在民间广为流传。 黄子澄没有理会齐泰,专门去见了日本使者。 日本使者得知眼前人的身份大为高兴。 “那些海盗把我国的百姓,青壮和妇孺运去金州贩卖,老人和孩子杀死。” “据说被运去金州的人,男的都会受阉刑,女的会被发配给无妻之人。” “请上朝做主啊。” 日本使者卖力的哭诉。 黄子澄听到气愤不已,大声骂道:“如此之道非人哉。” 现在的日本还未服气,所以敢来告状金州。 在朝鲜之战时。 大明把日本打服气了。 在大明已经开关的时候,反而日本担忧再有本国人去骚扰大明沿海,综合种种原因考虑,最后施行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本来是清朝的东西。 明朝可没有锁国。 而且明朝中后期主动开关,后来全面放开民间贸易,可没有被谁用枪杆子逼着。 就跟元朝复起的殉葬制度,到了十六世纪,元朝末期的时候,漠南蒙古的史料中还能找到生殉的记录。 这个制度在明初时有惯性遗留,但是明前期已经废止。 中华文明早已终止了殉葬制度,很快就会矫正。 到了清朝又复起,然后被中华文明影响,放弃了他们自身渔猎民族的殉葬制度。 最后竟然变成了是清朝结束了中国的殉葬制度的言论。 日本使者看到了希望,日本一直都有关心中国。 无论是宋亡后还是明兴。 所以日本使者深知黄子澄目前的地位,能从许多官职中,清晰的判断出谁最重要。 日本使者在黄子澄面前的恭敬,让黄子澄很满意,过了一把上朝的瘾。 岂不知。 没有金州痛击倭寇的嚣张,没有金州的还击,此次的日本使者哪里会这么乖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