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作弊的北平-《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3/3)页

    短短的三个月,北平新成立了八十余家公司,只要有利润,没有人不敢干的事。

    无数的订单。

    北平的各行各业的工厂,火力全开也无法满足这些订单。

    北平的市场被这股力量“拉”着跑。

    前番朱棣出征的支出,在这股“资本”面前不够看。

    粮票是无限的。

    前提是能被人信任。

    只要人们信任粮票的价值,哪怕印出一亿都行。

    如何让人信任呢。

    不能让多余的粮票直接流入市场。

    开平以北成为了装这些多余粮票的口袋。

    在三省铁道工程的大基建工程之下,北平又多了一处不亚于这个大基建工程的项目。

    刺激的北平经济打了鸡血一样。

    不提这里面的利润按照市场经济理论是不是亏本,但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资源的确成倍的速度增加。

    工厂产能不足,地方上人手也不足。

    商人们搭着台吉们的肩膀,大家都是好兄弟,请他们天天喝酒山珍海味,天天逛青楼,纸醉金迷啊。

    原来世间这么美好。

    这些台吉们握着手里的票子,犹如土财主一样不愿离开北平,部落里的青壮一批批的被他们安排了出去,为他们带来更多的钱。

    工业带来的人口集中化,不但体现在了北平,也体现在了草原。

    大家都忙着挣钱,没有闲功夫去打打杀杀。

    青壮们不满了。

    他们辛辛苦苦干活挣得钱,都流入了台吉们的口袋,凭什么啊。

    工业改变人们的思想。

    农耕社会脱离土地,游牧文明也会脱离土地。

    这些脱离了土地的人,都有同一个身份,那就是工人。

    “先不要着急,慢慢来,压一压,火烧的才会更旺”朱高炽笑着对几名掌柜说道。

    朱棣已经到了陕西。

    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他根本不知道北平发生了什么变化。

    北平的工厂一家一家的兴起。

    犹如春后的竹笋。

    朱高炽用了五年夯实根基,在第五年的夏天,最火热的时分,也真正点燃了工业土壤。

    这个挂。

    委实一点点厉害。

    人口。

    朱高炽现在要更多的人口。

    人口反而成为了工业发展的限制,土地农业倒还好。

    当年朱高炽和新布政使合作的百万亩新田计划,以及化肥的高产,农具提高的效率。

    既提高了粮食产量,也提升了人均生产粮食产量。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