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雄赳赳-《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3/3)页

    临别前。

    申逵留在最后,笑呵呵的看着朱高炽。

    “三十万人口涌入北平,对颜藩台是大政绩,可对别的地方就是大麻烦,恐怕有不少官员对北平不满啊。”

    官员有考核,并细分了规则。

    学校的兴办,田亩的增加,司法的犯案率,人口的增长等,是大的考核项目。

    根据这些项目的成绩,决定官员在大考中的评价。

    上中下。

    上者,升官。

    中者,平调。

    下者,降任。

    这个体系可以说是古代世界最先进的政治体系,吊打古代西方所谓的政治体系。

    不过社会是由人构成的。

    到了明朝中末期,人情大过制度,制度形同虚设。

    完成了考核的官员不在升迁。

    没有完成考核的官员也不在降任。

    唯一的标准成为了人情往来。

    谁的名声大,谁的关系深,谁就升官,反之则降任。

    乃至张居正改革,最重要的变法之一就是考成法,用来针对这个现象,让官员们遵守制度行事。

    用不留空间一刀切的形势,硬逼官员们完成考核任务。

    现在是明初。

    朱元璋可是为了落实制度,搞出了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

    所以朱高炽明白申逵话里的意思。

    三十万人什么概念。

    多少隔壁省份的县府官员恨得牙痒痒。

    “做事不能怕得罪人,怕得罪人就做不了事,谁要是不满,直接朝我来即是。”

    五年里,朱高炽也变了。

    从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现在越来越肆无忌惮,因为他的羽翼逐渐丰实。

    不久。

    军工联合办下达了军籍工人入营,开拔大宁的通知,各厂做好善后工作,不得耽误生产。

    “是要去打仗啊?”

    “肯定啦。”

    “早就等着这一天了。”

    赵宏摩拳擦掌。

    他是队长,也是名字出现在第一批名单中的人。

    有人兴奋,也有少数人沉默。

    但是沉默的人绝对不敢对外说,你们去【对外】打仗送死,我可不去的此类混账话。

    这么宽松的社会环境,只可能出现在物质大爆发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

    出现不了在大明,因为大明的生产力没有达到那个程度。

    接到通知的军籍工人,向工厂交接完工作,由工厂补贴路费和路途伙食费。

    多数人乘坐铁道,还有人通过两腿赶路等方式,往北平大兴总部汇合。

    第一营三千人,很快整合完毕。

    全军乘坐火车,前往大宁领取装备。

    第三百一十六章审核了。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