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他们学习并了解过北平工业发展模式,技术报每期都被搜集回来,并从中加以学习。 因此罗仲恒对北平模式的分析,几人可以听明白。 可正因为听得明白,练子宁更加的忧心,他看到了其中的厉害,感受到力量的差距。 而无论是罗仲恒提供的应对手段,还是模仿中华重工体系,全是练子宁办不到的事情。 这种无力感,让人心神憔悴。 当然。 应天府如果开始工业化,那么生产力一定会提升的,但是提升生产力的红利中,北平会获得更多的好处,甚至能把手探入里面,控制许多的行业。 论资金规模和掌握的资源,论储备人才和商会集团,论市场经验和垄断手腕。 天下没有中华重工的对手。 以中华重工这种行政手段发展起来的怪物,对付市场经济,那是一打一个准。 朱高炽在北平天时地利人和,具备这个环境,练子宁不行。 同一个国家。 两者的矛盾核心,可以称之为指导权的争夺。 练子宁要在应天府发展工业化,就是为了引领工业化发展,压过北平模式。 这属于国家内部的竞争,和对外的竞争有本质区别,也注定了方式的不同。 简而言之,练子宁不具备掀桌子的实力,也没有制定有利自身规则的权利。 所以他求援了。 从徐州返回京城后,练子宁开始拜访齐泰,黄子澄新派人物,拜访茹瑺这些旧派人物。 北平模式在北境名气很大了,但是大明的面积很大,更多的地区信息传播速度很慢。 文字和视频的交流方式,两者带来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可能有官员听到过,但是他们心中并没有产生波动,太多的官员没有当回事。 人们所有的想象,一定是来自于自己见到过的事物。 对新生事物的文字和口头讲解,无法让人有清楚的认知。 犹如清末民国时期。 官员们虽然知道当时西方的强大和先进,但总体上还保持了镇定,只有他们真正的去见了,才会在钢筋水泥构建的大烟囱世界中,感受到那种令人窒息的差距。 练子宁是重要的官员,皇太孙一系储备的未来舵手人物之一。 他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但是一封来自北平的军情,打断了他的节奏。 “大势已去。” 练子宁把自己关在书房中,拿着友人的书信,良久后灰心的感叹道。 时也,运也。 还是人的算计。 朱高炽离开了大宁,在军士们的护卫下,回到了新气象的北平。 还差九十几张月票,明天是最后一天,拜托还有月票的书友朋友们支持下,祝书友们步步高升,生意兴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