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是他又等不起。 “练子宁此人有才,朕本想调他去工部,可有人提议调他去吏部,本来朕是无所谓的,可没想到此人自己要去工部。” “让他去工部担任侍郎吧,他想要试试,朕也想看看。” 朱元璋的话,不是对李道信说的,在他身边的人,记下了圣人的话,朱元璋会让另外的人抄录。 不日。 练子宁成为工部侍郎。 对练子宁的决定,很多人是不满的,因为当年蓝玉大案,太子一系不少人也受到牵连。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受到影响,所以现在的臣官们,希望恢复当年的政治局面。 作为最重要的吏部,自然要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各个重要职位最好都是自己人。 什么叫自己人? 这个没有统一的定义。 包括原太子一系,现皇太孙一系都有内斗,例如新派就不会认为老派是自己人。 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 毕竟是明初,官员们虽然有不同的政见,但没有发展到明后期的党争,你死我活的地步。 练子宁对如何入手,其实没有主意。 他找来当年去过北平的李学颜,充当他的幕僚,然后和不少在北平有生意往来的商人沟通。 “矿。” 有个商人提议道:“北平的矿是最重要的,许多重要行业,都是围着矿产兴起。” “蒸汽机才是最重要的,没有蒸汽机,好多事情发展不到北平的地步。” 有商人持不同意见。 “不对,人最重要,北平的商业环境,已经超过了江淮。” “哪里超过了?以我看来,北平的经商环境,比江淮地区要严苛好几倍。” 古人云盲人摸象。 这些人们都能说个一二,可谁也说不清。 “铁道吧,北平的铁道厉害着呢。”又有商人提出自己的想法。 “想要修铁道可不容易,成本高昂,只怕官府修不起啊。” “那北平怎么修得起?” “不知道。” 又一处的庄园,练子宁听着几名商人的争论,眉头微蹙,他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难。 虽然做好了万事开头难的准备,但是连方向都没有,实在是令人无力。 “诸位着相了。” 李学颜站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满是自信。 “我们江淮有江淮的优势,没必要全学北平,北平可没有我们江淮密集的河道,河道不就类似北平的铁道,可以起到一样的作用。” 运输成本问题,被李学颜解决了。 是江淮的地利,天然的优势。 虽然铁道的整体优势比当下江淮的河道要强,可铁道建造成本高不是么。 可他们又不明白,通过分配资源的模式,施行大基建的好处。 总之。 徐州的矿井多了起来,同样,江淮地区也出现了蜂窝煤作坊,乃至有一天,有人悄悄找到了李道信。 “你想要仿制蒸汽机?” 第(2/3)页